“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第六场研讨会在东莞举行
3月1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社科联协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第六场研讨会在东莞举行。省直和东莞市相关部门代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各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各重点实验室和部分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企业代表等共15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会上,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海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等7位专家作主题发言,从加快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战略实施中加速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新提质”实现广东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研讨会前,与会人员到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实地了解东莞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火热实践。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抓住问题实质,创新动能生机勃发
如何让创新种子竞相萌发?人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如何发挥作用?研讨会前,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在调研中感受到广东勃发的创新动能,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将产业和科技放在一起,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地方政府要具备慧眼
看到初创企业的远期未来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穆荣平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随着广东经济进入内涵型增长,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生产者、生产技术包括配套服务等都要实现系统性升级。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将产业和科技放在一起,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今天我们去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和一些重点科技企业调研,我感到创新动能在南粤大地生机勃发。”穆荣平长期关注广东经济发展,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都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穆荣平举例说,像中国散裂中子源这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以后,可以带动更多科技领军企业一起参与进来,从而把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创造能力连成一体,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系统创新能力有更多可能性。
如何推动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让创新种子竞相萌发?穆荣平认为,地方政府要具备慧眼,看到初创企业的远期未来,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广东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穆荣平说,为企业做大做强赋能加劲,广东有很多成功经验。许多科技领军企业,都是从二三十年前的初创小企业,一步步在广东成长起来,给创新创业带来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围绕发展定义人才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过去我们可以靠‘拿来主义’,引进外地的生产线到本地来生产,但今天已经行不通了。”穆荣平说,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基于原创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在具体实践中,穆荣平认为,要围绕发展去定义人才。“一个地方可能需要的是基于技术成果进行创新的人才,也可能需要的是一批能够快速成长的创业者。”穆荣平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统筹考虑人才需求,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人才动能、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人才红利。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穆荣平认为,关键核心技术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内涵,对地方政府而言,要找好政策着力点,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做系统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不仅是扶持某一个具体研究项目,而是要思考项目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把研发投入和产业发展壮大的主线结合起来。”穆荣平说,既要资助像实验室这样的研发机构,还要投入支持创新创业的小企业,让这些小企业能在一个大的产业系统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
加大未来产业布局,增强广东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这次来到广东,我很欣喜地看到很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在品牌溢价、技术含量、附加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研讨会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他建议广东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投入,加快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持续深挖潜力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擂响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的金鼓。随后,各地市立刻行动起来,陆续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力争打响“第一炮”。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春天统筹部署重大产业、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发展路径,非常关键。”张建平说。
“广东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也有非常高效率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组织能力。”在张建平看来,广东的制造业应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力。近年来,广东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广东制造”品牌,需要持续深挖潜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壮大绿色生产力,适应可持续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的生产、贸易和消费。
当前,广东正“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张建平建议,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投入,加快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发展,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精准出台惠企政策
大力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疲软、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等因素对贸易造成的较大冲击,广东外贸顶压前行、迎难而上,彰显了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未来,广东如何培育新动能,巩固和增强广东外贸稳中向好基本面?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继续大力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张建平观察到,许多广东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投入,竞争力有了极大飞跃,涌现出一大批在全世界有品牌美誉度的电子信息品牌和文化创意品牌。
在张建平看来,这得益于广东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持续努力。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更好地进行技术改造。”张建平说,外贸企业要努力摆脱目前的路径依赖,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动态变化需求,与科研院所共同找准“真”问题,规划技术路线、推进技术产业化,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建设,打造新的增长点。
张建平还建议广东进一步加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想企业之所想,精准出台惠企政策,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介,朝着提升外贸竞争力的方向不断迈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我国逐步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吴晓娴 刘艳辉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朱景
相关附件: